想學會,那就試著用,不要只是看

工程先生

工程先生

2025年6月11日 下午 12:00

工地實戰

不知道各位在大學時期是怎麼做作業的,
很多(包含我自己)應該都是「參考」來的吧。



▍ 大學的書卷獎,永遠是提供作業給其他人參考的人

印象中我大學時期作業量最多的科目,
就屬材料力學及結構學。

力學的作業,有非常非常多的計算。
你必須同時知道力學,也要熟悉數學,
總之做作業絕對不輕鬆。

在大家外務很多或拖延症的狀況下,
交作業前一兩天才在臨時抱佛腳的狀況非常常見,

交作業前,
大部分的人都會聚集在成績最好的同學的房間,
「參考」作業,

其實就是看過一遍之後再自己寫出來,

不能一模一樣,抄得太明顯就是零分,

畢竟「由你玩四年」,不要被當,考試會過就好。

所以那些提供作業給大家參考的同學,
自然而然就是「書卷獎」的人選,

但出社會之後,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


▍ 你不可能記得所有事情,所以要知道去哪找答案

不管是哪個領域,
你要記得該領域的所有事情太困難了。

所以過了大二那段力學疲勞轟炸之後,
大三開始有些科目是可以「open book」的,
教授會故意把題目出得非常非常難,
故意不給你公式,
讓你自己翻書去查,

問題是,那麼多公式,你哪知道要用哪個?
這就很吃基本概念,你要知道每個公式的適配性,
才有辦法把題目做對,
這就是現實的狀況,

我也不可能記得所有鋼筋的搭接長度,
而是要知道不同案子要怎麼查表,
去哪裡找資料,
又或是google要打什麼,
要問GPT什麼,
才有辦法得到你要的答案,

而這個「知道要問什麼」的過程,
其實還是要經過前面那段「做作業」的訓練。



▍做作業只是基本,要用在現場才是真的

課程的第一章節上線到現在以來,
真正做作業的同學其實不多,

原則上我還是希望各位可以實際讓大腦產生「摩擦」。
過程可能有點煩躁,
但一定會讓你留下一些印象,

其實做工程,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,
我們可以走路徑A、B、C、D、E,都可以把房子蓋完,

在做主任的這段時間我得到最深刻的體悟是,
不管發生什麼事,一定都有辦法解決,
再鳥的,再臨時的都有辦法,

但是當事情發生時,你有沒有辦法處理好
是那些「摩擦」過程的多寡決定的,

這些摩擦,
可以是你看著主任畫出來的施工圖,模仿著畫一次,
或是跟各工班在現場吵得口沫橫飛,
或親自動手去做做看得到的,

我現在所能提供最基本的,
是讓你知道我的規劃邏輯,
並讓你試著畫畫看,
各位可以的話盡量要做作業喔。